——評《毛澤東專政始末》之八
唐德剛在提到中共建政初期的經濟建設時說:人民中國在建國之後,所實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十分成功;然只限於內戰後的打掃戰場,收拾殘局。人民政府所精心策劃的「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1962),才算是真正的經濟建設(Economic Reconstruction)的開始。(頁69)
唐氏的觀點有些奇怪,似與一般對中共歷史的認知不同。唐文中用”Economic Reconstruction”來翻譯「經濟建設」,其實不盡準確,如果以英文思考,則其對應的中文應該是「經濟重建」,而如果要談經濟重建,或者所謂的「內戰後的打掃戰場,收拾殘局」,則指的應該是1949~1952年的經濟作為才對。而第一個五年計劃無論從其目標或規模而言,都絕非僅僅是「打掃戰場,收拾殘局」而已。唐氏此處的說法,其實也與同書另一個地方所言有些出入:
「第一個五年計劃」是中共在毛氏有生之年,所搞的所有的五年計畫中,最成功的一次;也可說是唯一做出結果來的一次。1956年全國工業增長指標,竟高達18.7%,農業也增產至3.8%。這項高指標的成就,雖然也包括「恢復生產」(rehabilitation)底數據在內,但是全國工農業生產,史無前例的增長則是鐵的事實。(頁103-104)
唐德剛既然已經看到第一個五年計劃達到了非常高的工業增長率,又承認一五計劃成果卓著:「全國工農業生產,史無前例的增長則是鐵的事實」,而這樣的成果在唐氏眼中卻還不能算是「真正的經濟建設」,實在令人不解。
中共為「一五」計劃定下的基本任務,除了要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外,主要是集中力量進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建設,以建立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以下列出中共第一個五年計劃用於基本建設的投資分配情形,特別注意工業部門加上運輸郵電部門的極高比例:
中共「一五」計劃基本建設投資分配表
部門類別 | 投資額(萬元) | 百分比 |
工業部門 | 2,485,000 | 58.2 |
農業、林業和水利部門 | 326,000 | 7.6 |
運輸和郵電部門 | 821,000 | 19.2 |
貿易、銀行和物資儲備部門 | 128,000 | 3.0 |
文化、教育和衛生部門 | 308,000 | 7.2 |
城市公用事業建設 | 160,000 | 3.7 |
其他 | 46,000 | 1.1 |
總投資額 | 4,274,000 | 100.0 |
中共的一五計劃被學界稱為「重工傾斜」的不平衡發展策略,特別是與國防有直接關聯的冶金、燃料、電力、機械及基本化學工業為主;其所著重的,是大型及資本密集工業之發展,由156個蘇聯援助項目組成工業化的核心,這些項目大約占用了工業總投資的一半。具體而言,全部基本建設投資的58.2%用於工業基本建設,其中又把88.8%用於製造生產資料的工業即重工業的建設。
156項重點工程,包括鞍山、武漢、包頭鋼鐵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載重汽車)、武漢重型機床廠、哈爾濱汽輪機廠、蘭州煉油化工設備廠、洛陽第一拖拉機製造廠、武漢長江大橋等。
從類別來看,在實際施工的150項工程中,軍事工業44個(航空12、電子10、兵器16、航天2、船舶4),冶金工業20個(鋼鐵7、有色金屬13),化學工業7個,機械加工業24個,能源工業52個(煤炭25、電力25、石油2)、其他類別3個。
總之,上述充滿企圖心及規模宏大的工業建設藍圖,實在不能說成僅僅是「打掃戰場,收拾殘局」而已。至於唐氏所說:「第二個五年計劃」才算是真正的經濟建設的開始」,恐怕不能這樣講。因為正是在一五計劃已見成效,但又有著「重工輕農、重重輕輕」的缺陷的情況下,加上其它原因,使得毛澤東為首的中共領導階層,發動了更具野心的「大躍進」運動,並實際取代了已被視為過於保守的「第二個五年計劃」。
簡言之,1949~1952年,中共以恢復殘破的國民經濟為重心;1953年韓戰結束,中共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並獲得可觀的經建成果;1958年中共要在已有的基礎上,更快速地在短時間內「超英趕美」,完成鉅大的、但完全脫離現實的經濟建設指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