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1日 星期一

「海歸派」對台灣政經發展的影響

奉關老師之命,將自己不成熟的文章po在這裡。不好意思,現在才清楚google部落格的用法。文軒
海歸派對於台灣政經的發展,一直有重要的影響。早在1940年遷台初期,對改造國民黨所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央改造委員會」十六位成員中,屬於海歸派的就有八位,包括張道藩(留英)、谷正綱(留德)、陳雪屏(留美)、崔書琴(留美)、蔣經國(留俄)、蕭自誠(留美)、沈昌煥(留美)、連震東(留日),佔二分之一強。[1]若以遷台之後前三次內閣,包括陳誠內閣(1950/3-1954/5)、俞鴻鈞內閣(1954/6-1958/7)、陳誠內閣(1958/7-1963/12)的成員來看,雖然行政院院長並非海歸派,但三位副院長中有兩位是海歸派,分別是張厲生(留法)和黃少谷(留英)。[2]此外,六個部會的部長當中,多是海歸派成員,即使是黨國色彩最為明顯的國防部部長,亦是由哈佛大學出身的俞大維接掌(1958/7-1965/1),這反映出海歸派在國民黨遷台初期就是一個重要的人才甄補來源。

2007年6月10日 星期日

談談《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書中的蔣介石「縱放」紅軍說

張戎(Jung Chang)與其夫婿喬.哈利戴(Jon Halliday)合著的“Mao:The Unknown Story”一書中譯本《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在歷經一番曲折後,仍然於去年在台上市。書中提出,蔣介石在三O年代剿共過程中主動「縱放」四 萬多名紅軍(Chiang Lets the Reds Go),以便與史達林交換條件,換回赴俄留學十二年成為「人質」的兒子蔣經國的說法(Reds-for-son swap),曾經引起不少爭議。以下試著分析幾個關鍵點,算是拋磚引玉。


2007年6月8日 星期五

備忘:歷史 vs. 理論

杜贊奇有段話可參考:

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中的理論建構基本上是共時性的,即使是發展模式,如心理學中的,也被包括在狹義且受控的時間框架之中。而歷史事件與實踐隨時間而流動,與我們要使它們遵從的來自社會科學的種種模式毫不相容。......從其他地方借用來的理論反而加劇了歷史之疏離於理論,因為這些理論並不是從內在於歷史變化的問題中產生。
見杜贊奇,〈為什麼歷史是反理論的?〉,載於黃宗智主編,《中國研究的範式問題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頁10。

2007年6月7日 星期四

備忘:人物傳記的職務著作與個人著作

龔育之為郝懷明寫的《如煙如火話周揚》作序,提到當前大陸人物傳記分職務著作與個人著作兩類:

現在我國出版的人物傳記,大體上有兩類,一類是組織上布置寫作的,一類是個人研究而寫作的。前一類多是有關機構為黨政軍領導幹部編寫的,好處是寫作力量強,查閱檔案的條件好。後一類則為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編寫的,弱點是不如前一類條件好,但也有好處,就是自由度大一些,表達的意見是個人性質的意見而不是代表組織的意見。對於有爭議的人物,前一類形式會有諸多障礙,後一類形式則更為可行可取。


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

續中共黨史外文著作中譯的「減法」

如同我在上一篇帖子談到的,大陸上對中共黨史外文書籍的翻譯,常運用減法,把「不適宜」的段落與字眼去掉。有時這種減法到了令人不解的地步,答案可能要直接請教譯者才能得知。

在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出版的,約翰‧布萊恩‧斯塔爾(John B. Starr)著《毛澤東的政治哲學》(Continuing the Revolutio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Mao)中,頁95與97共三處以「東歐某國」代替原文中提到的南斯拉夫,另外頁95提到「三評」時,原標題的"Is Yugoslavia a Socialist Country? "亦略去不譯。「南斯拉夫」的字眼為何如此敏感,儘管並不避諱「鐵托修正主義集團」(the Tito cl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