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7日 星期六

大躍進時的柯慶施是好是壞?簡評兩種史料與中共研究

由中共黨政官員的日記或回憶錄中,可看出大躍進時期統治階層的一部分決策經過與情資掌握。其中,楊尚昆的日記中鮮少透露自己的政治主張與見解,李銳的回憶錄則頗多後見之明。但比對二者對「他人」的記載,仍可發現一些問題。例如李銳據其「親歷」指出,從1958年南寧會議到1959年廬山會議,柯慶施是大躍進中的關鍵人物。在李銳筆下,柯慶施的角色是毛澤東推動大躍進的主要襄贊者。但據楊尚昆所記,柯慶施實以地方大員身分,對大躍進的具體政策多有保留。

據楊尚昆1958年12月4日的日記,於武昌召開的中共八屆六中全會中,柯慶施在「大區會議」說:「想多,困難多,還是少搞一些好!」他還指出福建砍樹太多、煉鋼事故頻傳、技術還未掌握等對大躍進的負面意見。從楊尚昆日記中看到1958年底對土法煉鋼最為激進的,卻是周恩來。周恩來在柯慶施前項發言前,曾早一天於部長會議中說:「聽說地方小土群不說了,使我大吃一驚」,「小土群今後還要搞,而且還不只限於鋼鐵」。周恩來指出,在總結經驗的場合,地方提出困難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仍認為應該繼續發動群眾,不可以潑冷水。 這種比對當然無法立即得出柯慶施或周恩來在大躍進中的角色全貌,但楊尚昆日記至少揭示了這樣一種可能:地方官員與中央官員,對大躍進有執行困難與達成指標間的對立關係。
一位文學家轉向研究歷史的中國旅美學者趙無眠(本名徐曉鶴),曾敏銳地注意到李銳的《廬山會議實錄》一書,他說本書既出後,後來的研究者遂將聲討彭德懷的人,劃分為「好人」和「壞人」兩種。「壞人」是林彪、康生、陳伯達、柯慶施、黃永勝等。其餘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毅、聶榮臻等都是「好人」。 趙無眠是項歸納,生動地概括了長期以來中共黨史研究的「主流意見」。趙無眠不同意這樣的看法,他套用中國帝王加獨裁政治的框架,合稱這些人為「毛澤東的罪臣」。他認為林彪不那麼壞,劉少奇、周恩來也不那麼好。研究歷史的目的未必只為了評價前人功過,但我們更應注意,好與壞都是後來的評論,還原人與事於歷史中,應該先拿掉好壞之辨。
回到兩種史料的比較,雖然不能據此例即判斷回憶錄的價值不如日記(更別提排印出版的日記是否經過刪改),但多發掘更多「當時」而不是「後來」的紀錄,做為未來研究的主要材料,確為值得注意的取徑。

參考資料:
李銳,《「大躍進」親歷記》
楊尚昆,《楊尚昆日記》
趙無眠,《真假周恩來》

5 則留言:

  1. 「好人」與「壞人」的臉譜式二分法,符合何方所言的黨史寫作「絕對化」與「籮筐主義」。這種情形,以中共黨政要員的傳記最為明顯。

    回覆刪除
  2. ㄧ、中共黨人對既定中央決策的服從性,是值得一說的。周自稱其對敵鬥爭狠、組織紀律性強,後者就是指此。眾所週知地,周因「反冒進」被批,在「大躍進」正式發動以前,其在經濟領域中的發言權大受衝擊,也更小心謹慎,能著墨的更多的是執行。大煉鋼鐵是中央決定的,尤其是毛拍板,甚至是下了軍令狀,全黨莫敢不從。在此背景下,周所要費思的就是想方設法達至相關目標。當然,所選擇的方法本身是極具爭議的。
    二、柯的部份,有文章專門談論其評價問題,相對於對之刻板、簡單化的論述,頗能啟發另一種思考。
    三、楊的日記,說多重要都不過分!

    回覆刪除
  3. 小鍾提到的評柯慶施文章,應是這一篇:鄧偉志,〈如何評價柯慶施〉,原載《黨史縱覽》2003年第9期。

    回覆刪除
  4. 幾個大區一把手或是著名的省級領導人,都值得多多注意與研究。他們處於承上啟下的中介位置,甚至作為中央政治與地方政治兩層的接合點,同時折射出上、中、下三重面向。
    值得推薦的相關佳作有:高華的〈在貴州四清運動的背後〉,以及同樣刊載於《二十一世紀》的談吳芝圃與河南大躍進運動的文章。英文方面,Keith Forster談1950年代浙江政治的文章,也極為精彩。

    回覆刪除
  5. 1.確實,各省委書記值得注意,省委之上的中央局第一把手(如柯慶施)也值得注意。此點張旭成在其名著《Power and Policy》中已很重視,泰偉斯的《Politics and Purges in China》也是。

    2.大行政區制時期,大區領導人如何執行中央政策,推動五十年代初期的大規模運動,不僅值得注意,也值得相互比較。這是從習仲勳與鄧小平執行鎮反寬嚴的比較,得到啟發。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