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8日 星期五

「數字+類」的兩種用法

閱讀大陸文件,常會碰到「數字+類」的用法,台灣雖然也這樣用,但沒有像大陸用得那麼特別。怎麼個特別法,請看以下具體的例子,我把看到的「數字+類」整理出來,可大分為兩類:
一、當作集合名詞用,如「四類分子」(地、富、反、壞)、「黑四類」(同四類分子)、「五類分子」(四類分子加上右派)、「黑五類」(同五類分子)、「紅五類」等。
二、表等級、類別,有多種不同的情況:

1.如農業合作社之分類,分三類:一類社、二類社、三類社。《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一篇寫於1955年7月31日的文章〈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也就是毛澤東批鄧子恢為「小腳女人」的那個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毛原文是:「現有六十五萬個合作社中,有五十五萬個是去冬今春建立的新社,其中有一批比較鞏固的所謂『一類社』。」註釋裏這樣說:「當時一般都把辦得比較好的、中等的和不好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分別稱作一類社、二類社和三類社。」以上所說的「辦得比較好的、中等的和不好的」其實就是中共常用的「先進、中間、落後」的三分法,按政治傾向看,人群可分為左中右,按績效看,人群可分為先進、中間、落後,又有所謂的「抓兩頭帶中間」的工作方法,即是獎賞鼓勵先進者,懲罰落後者,那麼中間者就會向上看齊了。
最近「一類社、二類社、三類社」的字眼還常出現在有關大陸旅行社的報導上,如這篇,也是等級之分。
2.如對右派處分之分類:對「右派分子」的處分,除黨團員一律開除黨籍、團籍外,其行政處理共分六類:一、勞動教養;二、監督勞動;三、留用察看;四、撤職;五、降職降級;六、免於行政處分。戴煌在《九死一生》中就寫到他自己被做為「二類處分」的「標兵」。
3.如文革初工作組把教師「排隊」,劃成四類:好的,比較好的,有嚴重問題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右派,而四類正好是學生(工作組進駐前及後)鬥爭的首當其衝者,包括被打死的卞仲耘在內。(王友琴,〈1966:學生打老師的革命〉)
4.如工資基數之分類:上海屬八類地區,工資基數在全國領先;上海郊縣屬五類地區,工資基數比市區低了幾個檔次。(李遜,〈文革中發生在上海的「經濟主義風」〉,羅金義、鄭文龍編《浩劫以外》,頁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