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4日 星期日

「以鋼為綱」與「以糧為綱」不是分別對應於城鄉

——評唐德剛《毛澤東專政始末》之十
唐德剛在《毛澤東專政始末》頁105云:

這大躍進反映在城市的工商業裏面,就走火入魔的搞出個千古笑柄,「以鋼為綱」的「土法大煉鋼」;它反映在鄉村的農村方面,則是所謂「以糧為綱」的「人民公社」了。(醒目底線為評者所加)

唐德剛的兩個「反映」,暴露了他對中共黨史有關概念的不熟悉。因為他把大躍進劃分為城市的大躍進與農村的大躍進,而把「以鋼為綱」的口號及其實踐「土法大煉鋼」局限於城市的工商業,又把屬於生產力方面的「以糧為綱」口號對應到了屬於生產關係的人民公社。


鄧小平三次下台「南下說」的依據——《張平化講話》

我在〈鄧小平三度下台後行蹤為何?〉文中談到鄧小平三度下台行蹤的兩個不同說法,其中的「南下說」(包括逃亡說與流放說)幾乎是中國大陸之外對此問題一面倒的「共識」。除了前文提及的唐德剛、陳永發、邁斯納、史景遷、戈斯坦持「南下說」外,另有兩本書也持同樣說法。一本是前英國駐中國大使理查德‧伊文思(Richard Evans)所著《鄧小平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英文版1993)。伊文思指出,在毛決定剝奪鄧小平職務當天,鄧從北京脫逃,乘飛機到廣州,受到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保護。(頁234)譯者武市紅等加註指出,鄧沒有去廣州,伊文思說法有誤,但沒有多加說明。



2006年12月20日 星期三

鄧小平三度下台後行蹤為何?

——評《毛澤東專政始末》之九


唐德剛說:1976年四五天安門事件後,「四人幫就指鹿為馬,嫁禍於人」,說這起「反革命群眾運動」是鄧小平暗中煽動的結果。於是毛作出如下反應:

毛氏乃迅速將此「四五事變」定性為「反革命運動」,指示黨和政府的領導人,加以鎮壓,並擴大「點名批鄧」運動,通緝捉拿「現行反革命分子」、「漢奸」鄧小平(「漢奸」一詞是江青叫的),並真除華國鋒為國務總理,晉升中央中央第一副主席,......。鄧小平聞風遠颺,四人幫捉拿不及,被鄧兔脫,在華南四處躲藏,十分戲劇化。這顯然也是毛公高抬貴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的再版,小平才能「命大」不死的。(頁292)
以上引文有幾個要點:

2006年12月14日 星期四

一五計劃是否只限於「內戰後的打掃戰場,收拾殘局」?

——評《毛澤東專政始末》之八
  唐德剛在提到中共建政初期的經濟建設時說:

人民中國在建國之後,所實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十分成功;然只限於內戰後的打掃戰場,收拾殘局。人民政府所精心策劃的「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1962),才算是真正的經濟建設(Economic Reconstruction)的開始。(頁69)

唐氏的觀點有些奇怪,似與一般對中共歷史的認知不同。唐文中用”Economic Reconstruction”來翻譯「經濟建設」,其實不盡準確,如果以英文思考,則其對應的中文應該是「經濟重建」,而如果要談經濟重建,或者所謂的「內戰後的打掃戰場,收拾殘局」,則指的應該是1949~1952年的經濟作為才對。而第一個五年計劃無論從其目標或規模而言,都絕非僅僅是「打掃戰場,收拾殘局」而已。唐氏此處的說法,其實也與同書另一個地方所言有些出入:

2006年12月13日 星期三

「羅章聯盟」及儲安平

——評《毛澤東專政始末》之七

 原書65頁:

在這一系列的整風座談會中,首先對共產黨提出嚴厲批評的,則是早先擁共最力的民主同盟副主席的章伯鈞和羅隆基了。羅其時是官至國務院森林工業部部長,官高一品。接著便是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李濟深、黃紹竑和龍雲等人以及有影響力的媒體像《新觀察》的主編儲安平等人。
 以上引文不過3行半(紙本),125字,錯誤可不少:

2006年12月12日 星期二

「鎮反」與「肅反」是不同的

——評《毛澤東專政始末》之六

  唐德剛談到「極權領袖的統治藝術」時,提到了「鎮反」、「肅反」、「三反」、「五反」和「反右」等運動。他認為極權政黨是一部無堅不摧的統治大機器,毛澤東就憑這部大機器取得了政權,也靠這部大機器來建國治國。(頁48-50)他說:
在建國之初,他是利用這部大機器,來清除國民黨留在大陸的殘餘勢力,即所謂「鎮反」、「肅反」是也。中共在奪取政權,尤其是志願軍入韓之後,從一九五零年十月開始,一搞兩年,其鎮壓反革命和肅清反革命分子運動之徹底和殘酷,......(頁50)

很明顯地,唐德剛把「鎮反」與「肅反」混為一談了,似不清楚兩者有別,發生的時間也不同。我們從他把「肅反」排在「三反」、「五反」之前,也看得出來他沒弄清楚什麼是「肅反」。〔案:中共建國之前的蘇區「肅反」與本文所論無關〕


2006年12月11日 星期一

泰偉斯與孫萬國合作新書預告

再來介紹本新書,應該算是新書預告啦!我等這本書也一年半了,這次書商已經預告了,應該是真的要出了。已經向圖書館薦購了,不過可能太早薦購,被打入「暫緩處理」之列。

我想看到Frederick Teiwes和Warren Sun(孫萬國)的合作應該還是夠吸引人。這是他們合作研究計畫(The Politics of Transition, 1972~1982)的成果之一,預計要出三本,這是第一本。他們已經有發表其中的相關章節,有英文版和中文版,老師和各位學長有興趣可以先去找來看:

2006年12月9日 星期六

書評:人類的四分之一

Lee, James(李中清), One Quarter of Humanity : Malthusian Mythology and Chinese Realities, 1700-2000,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48 pp.
一、 本書主旨:
自從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的《人口論》以來,人口學的研究就以其基本理論為模型,探討人口與自然(或糧食)的關係。根據馬爾薩斯的理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將以等比級數成長(1、2、4、8、16、32……),糧食卻只能以等差級數成長(1、2、3、4、5、6……),最終人口多於糧食供應,貧困由此而生,飢荒、天災和戰爭將伴隨而來。因此馬爾薩斯主張節慾以節育。
作者指出,馬爾薩斯將人類社會抑制人口的方法分為「現實性抑制」(positive checks)(由貧困引起的各種死亡)與「預防性抑制」(preventive checks)(節慾)。中國作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其人口問題不但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最終要克服的問題。然而作者以最新的中國人口資料分析指出,馬爾薩斯對中國人口問題有所誤解,因而其理論最終將不遉適用於中國,並指出中共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尤其是一九八0年代的一胎化政策)獲得很大的抑制人口成長的效果。

網頁技術問題討論

  在眾家部落格平台中,Blogger是稍具難度的一個。既然看上了它的共同作者功能而建立了《通訊》,就試著一一解決碰到的問題吧。


  目我碰到的問題有三:

  1. 貼上的圖片顯示上不穩定,有時可看到,有時看不到。從電腦上傳圖片總是失敗,從網路相簿連結也常會顯示不出,最後,我用了Google旗下的Picasa網路相簿,似乎解決了。


  2. 沒有預設的留言板。這和MS Spaces一樣,是我比較不滿意的地方。所以我就貼了一篇「虛擬」(講虛擬實在有點問題,網路空間本就是虛擬,就算是虛擬的虛擬吧)的文章,再取其永久連結網址,在右邊的框架上增加了一個網頁元素,命名「留言板」,這也算解決了。


  3. 沒有最新回應列表,目前我還不知如何克服。在部落格中,最新回應列表是一個必要的功能,讓使用者能夠隨時知道文章被討論的最新情況(Blogger稱其為意見)。





  • 2006/12/14後記:參考國良先生的部落格,已用最簡單的方式(不修改範本程式碼)作出了回應列表,雖只能列出五則,但已是一大躍進。^^

駁中共發動八二三炮戰的「攘外以安內說」

——評《毛澤東專政始末》之五


唐德剛在《毛澤東專政始末》頁234說:

原來在1958年夏,毛公正在推動「高級化」,如火如荼之時,老人家或許想的是攘外可以幫助安內,乃不聲不響地,組織了一齣「炮打金門」的鬧劇。

首先,1958年毛推動的是「人民公社化」而不是「高級化」,唐似乎分不清楚農業集體化過程中的高級化與人民公社化的區別。其次,唐的「攘外以安內」的說法,對於中共發動八二三炮戰一事,是相當流行的見解;但此說未必正確。


毛澤東何時當上中央軍委主席?

——評《毛澤東專政始末》之四


唐德剛在《毛澤東專政始末1949-1976》一書頁26說:

根據黨史上一般的說法,毛〔澤東〕之竄升至全黨一人,實始自一九三五年的遵義會議,讓他當上了軍委主席,取得了軍權,從此抓住槍桿,至死方休。其實他真正地變成全黨一人,卻是在一九四五年四月中共七全大會期間,由劉少奇搞「個人崇拜」,一手推上去的。

唐德剛質疑毛取得在黨內定於一尊的地位,並非通說的在遵義會議時,而是七大,這個看法固然對,但唐氏一來把毛定於一尊的過程說得過於簡單,似乎僅靠劉搞個人崇拜,就能把毛「一手推上去」;二來未能辨正毛是否真的在遵義會議時即擔任了軍委主席。


鄧小平的「貓論」何時提出?

——評《毛澤東專政始末》之三


唐德剛在《毛澤東專政始末》頁272說,鄧小平的「貓論」是1975年說的。事實上,「貓論」的提出較唐氏所言要早得多。而其背景則是經歷「大躍進」苦難之後,農民自發地要求放鬆國家的管制,因而引起了一場要不要給農民更多生產權限的爭論。這場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安徽以「責任田」名義偷渡包產到戶的措施。陳雲、鄧小平等人支持包產到戶,而相當多數的人則對由集體走向「單幹」心存疑慮而反對,包括1959年廬山會議上被打倒的前國防部長彭德懷在內。


歡迎留言!

與文章無關的「意見」,請在這裏發表。

2006年12月7日 星期四

新書介紹《吳法憲回憶錄》

先謝謝老師的邀請,讓學生受寵若驚。看看blog上還有其他博士班學長,我想有什麼關於黨史研究的短論或心得,本人力有未逮,可能還是要靠老師和學長們指教了。

不過若是介紹一些新資訊我想倒是還可,因為上班時間不務正業(主管語,在此還要感謝主管學姐的包容),整日網路上亂逛亂找,總是能看到些新東西,或是拾人牙慧,來介紹一下吧,還請老師及學長包涵、見諒啊!

今日剛收到新書《吳法憲回憶錄》,光看書名我想就可以引起眾人側目了。這本還是循例由香港的北星出版社出版,這家出版社還出過《王力反思錄》,香港有幾家出版社都是專門出這種,中國大陸不可能出版,只能拿到香港出的書,好可出口轉內銷。另外一家是時代國際出版社,也是出一些「境外非法圖書」(中宣部語)。回到正題,這本是吳法憲本人晚年所寫,本書的特約編輯之一還是金秋(吳法憲的女兒),所以真實性應該頗高。因為是剛拿到,所以也未細讀,不過隨意翻了一下,看到一段話,頗有感覺。吳法憲如是說:
「文化大革命」中,在劉少奇、鄧小平等中央相當一部分領導幹部受迫害的問題上,毛澤東及周恩來應當負主要和直接的責任。毛澤東是決策者,而周恩來是主要執行者。其他的人,不要說是我們幾個人,就是包括江青、康生、陳伯達等人在內,對此都不是說了算的。
雖說,這已經是人們心裡都有底的祕密,但是透過吳法憲這號人物說出來,總是令人更有幾分感覺。以下是余汝信的書評連結,介紹的都是書中令人矚目的重點,值得一讀。

緣起

  《〔台灣〕中共歷史研究通訊》是我長期以來的一個構想,昨天(2006年12月6日)才找到適用的網路平台。這是Google旗下的部落格平台,它的特點是允許多位作者共同撰寫文章,很適合用來做專業的學術社群園地。

  台灣研究中共歷史的人本來就少,又分散各處,平時缺少聯繫,也很少有相關的研討會可供聚首,因此彼此各做各的,沒有討論,也沒有批評,這樣就沒有進步的可能。所以我一直在想,要有一個網路平台,讓研究中共歷史的人能夠在此發表一些長短不拘的文章,不必受到學術工廠/流水線那套標準化、規格化的限制與拘束,而能真正面向社會,不管專業或非專業的人都能很容易地看到台灣研究中共歷史的成果及其關心的議題,並且可以藉此平台交流意見,這樣才能使台灣對中共歷史的認識,既普及又提高。

  這個平台之所以叫「通訊」,並非只限於長論短論,而是有什麼心得,或有什麼資訊,都可以拋上來交流一番,它或許有些類似網路論壇,但又是正式發表文章的園地。

  現在這個平台仍然在試作中,有什麼想法,都請隨時告知。有什麼心得,只要不怕被「偷」的,都能夠貼上來。獨木難撐大廈,過去我自己弄個「中共黨史筆記」,總覺寂寞,希望從我認識的同道做起,邀請對中共歷史有興趣的人共同參與。

鄧小平的排名曾在毛澤東之上嗎?

——評《毛澤東專政始末》之二



  唐德剛《毛澤東專政始末》一書第277頁,說鄧小平在江西時代,

「一起一落之時,毛澤東原是他的難友,當時鄧、毛並列,鄧的排名還在毛之上呢。」

  這真是一個大誤會了,鄧小平的排名何時高於毛澤東了?唐氏的根據,唯一可能的是四個字:「鄧毛謝古」,但此鄧固為鄧小平,此毛則非毛澤東,而是毛澤東的弟弟毛澤覃。

  1933年秦邦憲在中央蘇區展開反「羅明路線」,福建省省委代理書記羅明被撤銷領導職務,而江西省則有所謂「江西羅明路線」,矛頭所指為鄧小平、毛澤覃、謝唯俊、古柏,合稱「鄧毛謝古」,均被撤職,鄧小平且受留黨察看的處分,這是鄧小平「三下三上」的第一次下台。

2006年12月6日 星期三

五星紅旗的五顆星星代表的是什麼?

——評《毛澤東專政始末》之一

唐德剛在書中頁33說,五星紅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中的大星代表無產階級和共產黨,四小星則代表全國各民族各階層的「大團結」。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五顆星星中,大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顆小星代表的是中共建立政權時所承認的「人民」範疇: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民族資產階級。四顆小星星各有一星尖向著大星,代表對中國共產黨的擁護。


評《毛澤東專政始末》:前言

  遠流出版社於2005年1月,出版了唐德剛的「舊稿」新書——《毛澤東專政始末1949-1976》。我向來景仰唐德剛的史學修為,曾經拜讀過他的《胡適雜憶》和《晚清七十年》,對其說史文字很是欣賞。所以看到出版了他所寫的關於毛澤東的專書,便毫不遲疑地買來看。但是,讀罷這本舊稿新書,我卻有些失望。

本書原載於台北《傳記文學》,分六章發表於75卷4期至76卷4期,撰寫時間是1999年9月至2000年1月。除了正文外,另有三篇附錄,除了最後一篇悼念周毛詩詞二首外,前兩篇附錄分別是完稿於1993年11月,原載香港《開放雜誌》的〈毛澤東簡傳要義評述〉,以及英文原作譯載於1971年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出版的《第一屆中美「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專輯》,題名〈劉少奇,劉少奇集團,劉少奇主義——紅衛兵小報上所見毛劉交惡的新史實〉。


唐德剛談說歷史,其文字若拿打仗來比方,有如軍中大將「談笑用兵」般地淋漓暢快,令人激賞。若論史著的普及化,正需要像唐氏這樣逸趣橫生、妙語如珠的史筆。不過,很可惜的是,專研民國史的唐氏,評談中共黨史時,還是出現了一些明顯的錯誤,以及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我準備以一序列的貼文逐條辨正,並竭誠歡迎本學術社群的共同作者和讀者也能參加評論。